地质报告看什么
1.先看清楚地质资料中对场地的评价和基础选型的建议,好对场地的大致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。
2.根据地质剖面图和各土层的物理指标对场地的地质结构、土层分布、场地稳定性、均匀性进行评价和了解。
3.确定基础形式。
4.根据基础形式,确定地基持力层、基础埋深、土层数据等。
5.沉降数据分析。
6.是否发现影响基础的不利地质情况,如土洞、溶洞、软弱土、地下水情况等等。注意有关地下水地质报告中经常有这样一句“勘察期间未见地下水”,
如果带地下室,而 且场地为不透水土层,例如岩石,设计时必须考虑水压,因为基坑一旦进水,而水又无处可去,如果设计时未加考虑那就麻烦了。
结构专业扩初说明包含什么
一、设计依据
1.主要设计规范和规定。
2.岩土工程勘察。
二、自然条件
基本风压值、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、建筑物抗震重要性分类、地震作用、抗震措施、场地土类型、建筑物安全等级、场地稳定性、场地土层描述。
三、基础
1.拟建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、基础持力层。
2.拟建建筑物基础形式。
3.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无腐蚀性及措施。
四、上部结构形式及平面布置说明
五、材料
1.混凝土强度等级。
2.隔墙材料。
六、使用荷载标准值
七、计算方法和结果
1.计算软件
2.主要技术参数:自震周期、 层间位移、剪重比、总质量。
桩基础的设计的步骤是什么
1.结构计算,取出柱底内力。
2.根据地质报告确定桩型。
3.综合1、2确定桩径、单桩承载力并完成布桩。
4.承台设计计算,包括弯、剪、冲切。
5.沉降计算。
6.拉梁设计。
7.绘图,包括基础平面、桩位图、详图。
结构施工图主要画什么
1.结构设计说明。
2.基础平面图及详图:基础尺寸定位、暖沟图及基础留洞图。
3.结构平面图及详图,主要包括模板图、特殊节点详图、预制板的布置、现浇板的配筋、过梁布置、雨蓬、阳台、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、楼梯布置、板顶标高、梁布
置及其编号、板上开洞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、屋面上人孔、通气孔位置及详图。
4.楼梯详图。
5.梁详图、平面配筋图。
6.柱详图及构造。
7.墙、暗柱详图及构造。
8.圈梁、构造柱布置及其剖面详图。
9.非结构构件详图及构造。
软件出来的结果配筋调整时注意什么
配筋的调整注意事项:
1.无特殊理由不可小于计算值。
2.符合基本的构造,钢筋间距、箍筋肢距、梁侧钢筋配置等。
3.正常使用验算,裂缝、挠度等,特别是前者。
4.计算中未考虑的因素影响,例如多梁相交引起的h0损失。
5.配筋方式是否与模型相符,梁相交处等,注意查看内力图,不可简单按梁高区分主次梁,十字交叉梁,无论梁高是否相同,均宜按一跨配筋。
6.抗震结构的相应构造措施,加密区、配筋率、钢筋直径等。
7.一些构造措施是否具备满足的条件,例如较小的柱,较粗的钢筋,锚固的水平段很难满足0.4La。
8.框架梁配筋确定后应核算柱配筋是否满足“强柱弱梁”。
9.一些相对特殊的梁应多加注意,例如连梁、深梁、薄腹梁等。
10.正确理解输出文件的格式和意义。
11.应用“平法”应注意支座负筋长度的取值,特别是相邻跨跨度相差较大时。
12.梁边与柱边相齐时,计算每排钢筋根数时应把梁宽减去3~125px。
13.抗扭钢筋应足够注意,特别是抗扭箍筋直径应满足计算。
14.柱钢筋根数上下尽量相同,方便钢筋变化时的搭接。
15.尽量考虑到施工时混凝土的浇筑振捣需要。
钢筋验收验什么
1.钢筋锚固。
2.钢筋数量与直径。
3.钢筋间距。
4.钢筋保护层。
5.箍筋弯钩。
6.后浇带钢筋。
7.拉结筋。
8.钢筋搭接长度及接头率。
9.钢筋接头部位。
10.钢筋合格证及试验报告。
验槽到底该验什么
验槽是为了普遍探明基槽的土质和特殊土情况,据此判断异常地基的局部处理;原钻探是否需补充,原基础设计是否需修正,对自己所接受的资料和工程的外部环境进行确认。
1.地基土层是否是到达设计时由地质部门给的数据的土层,是否有差别,主要由勘察人员负责。
2.基础深度是否达设计深度,持力层是否到位或超挖,基坑尺寸是否正确,轴线位置及偏差、基础尺寸。
3.验证地质报告,有不相符的情况下协商解决,修改设计方案。
4.基坑是否积水,基底土层是否被搅动。
5.有无其他影响基础施工质量的因素(如基坑放坡是否合适,有无塌方)。
主体验收验什么
主体验收,结构工程师主要注意的内容有:
1、梁柱板尺寸定位是否符合设计要求,其成形质量如何,是否有蜂窝麻面等。还有是否有修补的痕迹,如果有,应询问修补的原因,是否有对结构有影响。
2、预埋件是否埋设恰当,插筋是否预留,雨水管过水洞是否留设恰当,卫生间等设备留是否按要求留设,对后封的洞板钢筋是否预留等。
3、砌体工程的砂浆是否饱满,强度是否够(可以用手扳一下),砌体的放样如何,是否平直,墙面是否平整。砌体中的构造柱是否设槎,框架梁下砌体是否密实,圈梁
是否按要求设置。墙面的砂浆找平层厚度是否过厚等。
4、看看各层施工时的沉降记录如何,是否有过大的差异沉降。每层增加的沉降量,及各观测点间的沉降差如何。如有差异过大,首先加大观测密度。
5、查看施工记录,各种材料合格证,试件的强度检验报告等。
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!